发货突破2万台,累计覆盖全国600+城市。
短短2年时间,头部投资机构就要对服务机器人赛道收网了。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0全球机器人报告》,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其中,服务机器人作为最炙手可热的赛道,整体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28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近40%;随着新冠疫情爆发,科技行业也无可避免的进入了寒冬模式,例如在消费领域,以智能手机、智能音箱为代表的产品销量和出货量暴跌30%,但服务机器人赛道却出现了惊人的逆势增长——随着“非接触式”要求的提出,行业出货量彻底被激发了出来,整个赛道从2020年开始一路疯狂吸金,当年融资额甚至同比增长了344%。
这样的业绩也直接加速了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马太效应。当我们回顾2021年上半年该行业的投融资情况时可以发现,头部服务机器人厂商已经普遍进入B轮或者C轮,融资额度大多在3-10亿元的区间范围内;从资方的角度来看,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大额投资正在向一线机构和头部科技公司聚集,例如被饿了么战略投资的擎朗智能;软银、IDG、启明、高瓴等机构也都有各自的项目在手。
机器人市场一路高歌,服务行业成为掘金地
2020年,当服务机器人投融资高潮和新冠疫情爆发撞在一起时,不少人认为服务机器人很有可能是响应了特殊时期的特殊需求,尤其大家看到厂商们纷纷把“战场”转移到疫情前线以及医疗配送、消杀等类似场景时,不少投资人也曾猜测过行业需求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然而,服务机器人厂商在此后的1年半中始终保持一路高歌,明显呈现出场景多样化、产品多元化且规模化速度加快的特点。实际上,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不可逆转的“去人力”趋势,而疫情不过是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在统计当前头部的服务机器人厂商后,不难发现,除了行业资历相对较老的擎朗智能(2010年成立)之外,其余公司的成立时间普遍在2015年前后。巧的是,这段时期也正处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开始大规模落地的当口。一方面是人口红利消失,年轻劳动力不仅总体数量大幅度减少,就连从业意愿也都不再满足于“低智力”的工作类型,人社部甚至在2020年直接将保洁、保安、餐饮服务员、家政、车工、焊工这几个排进了前十大“最紧缺”岗位。另一方面,服务机器人在经历了4-5年产品打磨期后,目前产品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具备了大规模落地的基本条件。在供需双方的拉动下,服务机器人行业得以爆发,以擎朗智能为例,公司当前在全国布局的送餐机器人已超过2万台,其中大部分产品的落地都是在2020年完成。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室内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公司,擎朗智能将自身定位于一家致力于为全球企业提供智慧无人配送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公司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上海,在全国设立了60个营销运营中心,团队通过应用先进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出高效、可靠、实用、稳定的解决方案,帮助全球各行业的企业提升服务效率,实现智能化升级。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服务客户15000+家,覆盖餐饮、酒店、场馆、医疗、商务、办公、社区养老、机场等场景。凭借稳定可靠的产品、丰富的全球项目经验、加上高效优质的售后服务,擎朗智能已成为海底捞、巴奴毛肚火锅、新白鹿、四川香天下、外婆家、广州酒家、Spacelab失重餐厅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伙伴。
5年内产业链快速进化,擎朗加速“无人化”部署
从服务机器人本身的研发和设计角度上看,当前主流厂商不论是在核心技术、产品功能,还是产品外形方面都已经完成更新迭代,而这也带动了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以及中游产业链技术模块和本体制造技术的提升,产品的实用性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以餐饮界为例,服务机器人在4-5年时间内主要的变化集中以下两点:
非功能性设计减少,单次运送餐品更多。在2016年前后,服务机器人还是按照人的外形来设计,而如今已经变成了餐车的外形,装饰性减弱,实用性增强。按照擎朗智能送餐机器人目前的工作量来计算,单台机器人配4个以上托盘,一天可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而购买一台机器人的价格远低于服务员一年的工资,对于餐厅的ROI能够控制在1-2年内,同时还能减少很大一部分人力管理的成本支出。
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不断成熟,机器人活动更灵活自由。最开始一批服务机器人出现在商用场景时,还需要将磁条导轨贴在天花板上,引导机器人在预设地图上完成配送;随着近年来的国产深度相机、激光雷达、SLAM等技术的完善,当前市场上大部分机器人不再需要导轨就可以流畅地行走、避障。
在看到送餐机器人存在明显的降本增效优势后,不少餐厅也纷纷开始扩大采购量,同时也带动着餐厅自身向科技、高效的方向转变。擎朗智能创始人李通认为,使用机器优化人工是必然趋势,餐厅每年要为领位员、传菜员付出多少成本,餐饮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就有多大。海底捞是餐饮界最早一批看到这个趋势的公司,其在北京花费1.5亿元搭建的海底捞全球首家智慧餐厅就实现了从前台接待、后厨做菜到点菜配送全流程的无人化。智慧餐厅的概念也相继炒火了一批科技公司,包括盒马鲜生、德克士、五芳斋、周黑鸭、碧桂园等。
不过从当前国内餐饮界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服务机器人尚未实现大规模落地,“智慧餐厅”也还处在早期状态,不少厂商还是抱着试水的态度来搭建。
对于服务机器人本身来讲,落地店铺数量多并不代表产品部署的量大。有调查显示,当前大部分使用送餐机器人的餐厅,部署数量平均在1-2台,而这些餐厅引入机器人的时间普遍在1年以内,不过大部分餐厅对服务机器人的认可度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因此他们都有持续采购的计划。
尽管如此,餐饮服务机器人要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落地依然有挑战。擎朗智能创始人李通表示,考虑到餐厅在最初搭建时对顾客动线以及服务动线的设计,并不能很好的兼顾到机器人动线,比如过道宽度过窄,地面不平也会影响机器人的稳定性等等。
基于中式快时尚、休闲餐饮场景下的小通道痛点,擎朗于近日的云栖大会现场发布了送餐机器人飞鱼。该机型具备厘米级别的定位精度,在50cm的狭窄过道中都能顺畅通行,同时,它所采用的全新一代智能避障系统,内置的2+1双目视觉方案,能够实时勘测出204°超大范围,在检测到前方有障碍时,能够及时调整路径,进一步加强自身灵活性,为中小场景下智能送餐提供了优质的解决方案。
新一轮行业洗牌开启
资本的加速渗透意味着行业即将开启新一轮洗牌,过硬的技术实力以及市场扩张能力成为赛道玩家的制胜关键。
作为行业第一批实现室内服务机器人规模化落地的企业,擎朗智能单台机器人工作时长平均在4.5年左右,日活超过2万台 ,累计服务全国近600个城市。除了国内市场,擎朗智能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及美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希腊、韩国、新加坡、比利时、日本等多个国家及地区。
在商业模式层面,擎朗智能也有着相对前沿的思路。按照CEO李通观点,传统的机器人公司通常采用售卖的形式营利,而擎朗则以租售结合的付费模式,目前单台餐饮机器人的租赁合约平均为1-2年。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擎朗智能对自身的定位与其他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有明显差异性——主要在于技术投入层面,公司正在重点搭建从软件开发、硬件设计到制造生产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这是当前服务机器人行业整体欠缺的能力,也是当前产业链上下游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擎朗智能未来可以通过把控供应链协同性实现成本减低,结合服务机器人行业在量产及落地应用层面正处在爆发前期的情况,这一策略将为擎朗机器人以后在市场放量打下牢固的基础。
餐饮、酒店这些行业相对长尾,服务机器人公司应该考虑如何将产品惠及大众。CEO李通认为行业终将走向租赁,对于客户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真实、稳定、性价比高的产品,更需要靠谱的技术以及高效的服务和运营支持。擎朗智能当前的续费情况良好并且有继续提高的趋势。
在下半年与软银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后,海外市场成为了擎朗智能扩展版图里的重头戏。今年9月开始,软银机器人与擎朗联合推出的智能送餐机器人Keenbot将首先落地新加坡、日本,此后扩展到中东、欧洲及美洲。Keenbot具有智能调度系统、避障功能、灵活的结构和智能区域的速度限制,具备多点配送模式,能够一次配送四道菜,特别适合服务行业。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受海外高昂的人力成本以及疫情对服务业带来的影响,机器人替代人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擎朗智能的行业竞争点就在于,公司不仅仅提供机器人硬件,而是面向室内场景提供整体智能化解决方案,从全方位实现自动化服务,软银机器人无疑是擎朗构筑行业壁垒道路上的关键战略伙伴。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心智造网(www.cn-im.cn)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